微健为什么看好健身行业的未来?-微健

2020-01-10 14:33:44

作者: 微健君

最近,健身行业焦虑的情绪越来越浓烈,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的人,都在不断唱衰健身行业。在过去几年,许多大型健身品牌宣布倒闭,传统健身房的口碑呈断崖式下滑,消费者的不信任、大众的不看好,都让健身房的从业者感到灰心,大家都说这是行业寒冬。


那么事实上,健身行业的前景究竟怎么样?未来真的就如大家所说的那么悲观吗?其实不然,很多数据和现象都表明,健身行业依然是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


1.健身行业渗透率低,潜力大


截止到2019年,中国健身行业以总市场规模55亿美元排在第五,但排名前五的市场中,中国的健身渗透率最低,为0.8%。排在前四的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总市场规模排第一的美国,健身人口渗透率已经达到29.3%,是中国的30多倍。全球排名前20的市场中,只有印度0.3%的渗透率低于中国,其他国家的健身渗透率都远高于中国。


虽然中国健身的市场规模已经排在前列,但渗透率却排在倒数。这表明我国健身产业可挖掘的空间还非常巨大,市场上升的潜力不可估量,一旦调动了亿级以上用户的健身热情,健身行业的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盘口。


2.资本和人才持续涌入


有关注创投圈的朋友应该知道,许多数据都表明2019年是一个“资本寒冬”。



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19年前11个月仅有5387家企业拿到了融资,不足去年的1/2,融资规模为7532亿元,仅为2018年的43%,亦是2015年以来最低点,说是“资本寒冬”毫不为过。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大环境下,健身品牌“超级猩猩”却在2019年2月份完成了3.6亿的D轮融资。



而根据清科数据显示,2019年2月份总融资金额也才84.85亿。这表明健身行业即使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依然受到资本的青睐。



另一边,大量人才也在不断涌入健身行业。


像乐刻的韩伟出身于互联网公司;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在创办超级猩猩之前是建筑设计师;SHAPE创始人曾翔在进入健身领域之前在咨询公司工作,后又任职李宁跑步事业部总经理和滴滴出行高级总监;优秀的体育商业媒体“懒熊体育”,创始人韩牧以前是财经记者;新晋的健身商业媒体Gym Square创始人来自知名的科技创投媒体36氪。



人才是每个行业都在争抢的资源,一个行业的人才聚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未来。行业外人才的进入,给健身行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映射了行业的大好前景。假如行业的人都往外跑,外行业的不再进入,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夕阳”。


所以,资本和人才的涌入,证明健身行业的前景一片大好。


3.线上发展蓬勃


不同于零售行业——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发展越强大,线下实体店受到冲击越惨烈,而健身行业线上越蓬勃,线下发展得也将越繁荣。


地域性和对人员的强依赖是健身行业的特殊性。这特殊性决定了健身服务终究依赖于线下场景,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健身服务需要依托于健身场地。



健身行业受惠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些很受欢迎的线上健身平台,吸引了上亿的用户。这些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健身内容,培育了大量的健身者,扩大了健身人群基数。


但是在线下的健身房中,会员能亲身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以他们更容易沉浸在线下的课程产品中。线下的健身房能够获取更多会员的训练反馈、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监督、能够设计更多元的会员激励机制。所以相比线上健身app,线下的健身房有着巨大的优势。


总之,流汗也好、瘦身也好,健身这个行为始终需要在线下完成。越多的人通过APP走近健身,就有越多的人走进健身房。


4.大众健身意识的加强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中国民众的健身意识逐渐加强。一方面,健身几乎是一个全民话题,并且且潜力巨大。


2019年,任天堂发布了一款关于健身的游戏——《健身环大冒险》。游戏一发布就打败其他所有热门游戏,牢牢占据了销量榜榜首。还有近两年大火的电商平台小红书,根据对2.4万小红书作者的抽样测试,运动健身栏目,成为用户消费仅次于美妆的品类。




在微博,或者娱乐类的微信公众号上,有许多明星们上健身房、练马甲线的内容,“健身”已成为圈粉的一大利器。随便翻翻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晒着自己的健身自拍照。你经常会发出感叹:他都去健身了!不管他能不能坚持下去,或者大家看得烦不烦,这种“晒健身”的现象彰显着消费者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


另一方面,近年来,文章《“住院72天,卖了两套房”》的刷屏、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爆火,是现代人“生不起病”的最佳写照。说起来有些负面,挺让人丧气的,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生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


年轻人经济压力大,上一代人为了不给年轻人造成过重经济负担,会努力强健体魄,少生病,少就医,减少医疗支出;年轻人也是同样的心理状态——既然看不起病,那就努力健康起来,健身总比看病成本小太多。



“健康焦虑”是近年来被热议的话题,在社会老龄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这样的影响还在加剧,而健身自然而然成为大家消除“焦虑”的一剂良药。


6.国家政策扶持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


其中,文件提到,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行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根据不同项目、年龄段特点,制定专业和业余统一的等级标准,培养健身技能,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激活健身培训市场。




随后,国务院和体育总局又在当年6月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到2025年时,实现该产业规模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合7225亿美元)。



可见,国家已将体育健身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大目标。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环境,预计到2020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将达到4.4亿人,未来中国健身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